氨氮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水等。氨氮含量过高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等。因此,对于氨氮超标的污水处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 物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性物质,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有限。例如,混凝沉淀法可以去除一部分悬浮物和胶体物质,但对于溶解性的氨氮去除效果不明显。
2. 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法和离子交换法等。氧化法是利用强氧化剂(如氯气、臭氧、过氧化氢等)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从而降低氨氮浓度。离子交换法则通过特定的树脂吸附水中的氨氮,达到去除的目的。但是,这两种方法成本较高,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3. 生物法
生物法是最常用的氨氮去除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其中,活性污泥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大水量的污水处理。
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的是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在处理过程中,首先通过格栅、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砂石;然后进入生化处理阶段,通过曝气池内的微生物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最后经过二沉池分离出剩余污泥,清水达标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厂出水氨氮浓度从原来的50mg/L降至1mg/L以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4. 综合治理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预处理阶段采用物理法去除大颗粒杂质,减少后续处理负荷;在生化处理阶段采用生物法去除氨氮;在深度处理阶段采用化学法进一步净化水质。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氨氮,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