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废水治理工艺是指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废水治理工艺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废水的来源、成分、浓度、排放标准以及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是详细的生产废水治理工艺说明,并结合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生产废水治理工艺概述
生产废水治理工艺通常包括预处理、主体处理和深度处理三个阶段。
1.1 预处理阶段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油脂、浮渣等,以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保护设备和管道。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
1.2 主体处理阶段
主体处理阶段是废水治理的核心,主要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盐、重金属等污染物。常见的主体处理方法包括:
-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常见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如MBR膜生物反应器)。
- 化学处理: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如混凝剂、氧化剂)去除悬浮物、重金属和有机物。
- 物理处理:如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
1.3 深度处理阶段
深度处理阶段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使其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常见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
- 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Fenton氧化等,用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 膜分离技术:如反渗透(RO)、超滤(UF)等,用于去除溶解性盐类和微小颗粒。
- 消毒处理:如紫外线消毒、氯消毒等,用于杀灭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2. 典型案例分析:某化工企业废水治理工艺
2.1 项目背景
某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以及部分重金属离子。废水排放量约为500m³/d,排放标准要求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2.2 治理工艺设计
根据废水的特点和排放要求,设计了以下治理工艺流程:
-
预处理阶段:
- 格栅过滤:去除大颗粒悬浮物。
- 隔油池:去除废水中的油脂。
- 调节池:调节废水的水质和流量。
-
主体处理阶段:
-
深度处理阶段:
2.3 治理效果
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从初始的2000mg/L降至50mg/L,BOD(生化需氧量)从1500mg/L降至10mg/L,重金属离子浓度也大幅降低,达到了排放标准。此外,部分处理后的废水被回用于生产过程,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总结
生产废水治理工艺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废水的具体特性进行针对性处理。通过预处理、主体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结合,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案例中的化工企业废水治理工艺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级处理技术实现废水的有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