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手续的企业,环保部门确实有权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要求整改、罚款、甚至关停企业。具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文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行政处罚措施
对于未依法进行环评或未按环评要求建设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依据上述法律规定采取以下措施:
- 责令停止建设;
- 处以罚款;
- 责令恢复原状;
- 在严重情况下,可以责令关闭。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化工厂未批先建案
某地一家化工厂在未完成环评审批的情况下就开始建设并投入生产。当地环保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这一违法行为,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该企业进行了查处。最终,该企业被要求立即停止生产活动,补办环评手续,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此外,由于其行为已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该企业还被要求采取措施减轻污染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修复责任。
案例二: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违规案
另一个案例涉及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前并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当该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时,被当地环保部门发现并要求停工整改。经过调查确认后,开发商不仅需要补办环评手续,还需支付因违规施工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金,并接受行政处罚。
这些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商业利益面前,环境保护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总之,对于没有环评手续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要求整改、罚款乃至关停企业。这不仅是对环境负责的表现,也是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